
龍窩寺石窟位于井陘縣城微水西南25公里、天長(cháng)古城西10公里的小龍窩村西0.5公里處石崖上。石窟前臨燕晉古驛道,今307國道由石窟西南繞過(guò)。石窟東北為石太高速公路。龍窩寺石窟為石家莊市境內現存十余處石窟之一,由于其獨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佛像雕刻以及石壁上諸多古人題刻,故在1993年被定為河北省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龍窩寺建造年代已不可考。清雍正《井陘縣志》中有“龍窩,在縣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樓臺,頗為可觀(guān)。傳神龍斷路,貨郎仗劍斬之。至隆慶間,大雨沖出枯骨一窖,約數百斤許。”龍窩寺及其西大龍窩村、其東小龍窩村皆由此而得名。原龍窩寺規模較大,寺前西南、東北兩端各建有樓閣一,閣下即為燕晉往來(lái)大道。而寺建于兩閣間古道西臨石崖處。舊有大殿、配殿及僧舍等建筑。昔為邑中名勝之一。
寺院于解放后擴建石太公路及文革中拆毀無(wú)存,今惟余崖壁上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分布于寺之西與東北山崖上,分為石雕佛像與石刻題記兩部分。佛像部分位于石崖石壁中部、高出今路面數米。佛像均雕于崖上長(cháng)方形弧頂石龕中,大小共47尊。石龕共有十四個(gè),大小不一。大者高米余,小者高約0.30米。佛像均以高浮雕形式雕刻而成。中部有較大型石龕五個(gè),上下錯落排列,其中四個(gè)石龕內雕刻佛像各一、一個(gè)石龕內雕刻菩薩像。四尊佛像均為結跏趺坐式,坐于蓮花座上。佛像面部端莊慈祥,衣著(zhù)樸實(shí)無(wú)華。其身披貼身薄袈裟,袒胸露肩。其雕刻風(fēng)格中有唐末宋初之特點(diǎn)。惟佛像身體比例欠準確,造型也不甚精美。而左上部較大石龕中的菩薩造像為此摩崖石窟中之佼佼者,其頭戴寶冠,身披飾有纓絡(luò )之袈裟,呈左腿盤(pán)曲、左手扶地,右腿蹺起、右臂伸直搭于右膝上的自在菩薩形象。
按王子云先生在《中國古代雕塑百圖》一書(shū)中稱(chēng): “從唐代開(kāi)始,菩薩像已離開(kāi)佛而單獨出現,并安坐一如佛的身份的現象。說(shuō)明信徒們可以只供奉與人世生活較為接近的菩薩,也能同樣地積功修德,祈求福祉。這類(lèi)坐式菩薩像到宋代更為多見(jiàn),一般坐式是半趺半倚。宋代菩薩像則出現了一種一腿蹺起的形式。那種隨意安坐、舒坦自在的樣式,顯然是更接近世俗化的一種表現。”故這種呈一腿蹺起,手措于膝的菩薩造像多為宋代所建造。如陜西延安清涼山宋元豐年間石雕菩薩像以及井陘七獅村千佛洞石雕菩薩像均為此類(lèi)雕刻。依此,龍窩寺石窟的開(kāi)鑿年代暫定為宋代早中期 ( 也有學(xué)者認為開(kāi)鑿于唐晚期 ) 。按宋真宗即位后即在全國范圍內廣修寺廟,井陘的顯圣寺與其北玉峰山摩崖即為宋真宗大中祥符間拉修與開(kāi)鑿。
從今天龍窩寺殘存遺跡看,石佛所在石崖應與玉峰山摩崖一樣,其前建有硬山頂式建筑即現存摩崖石佛部分舊為龍窩寺大殿之里山墻。現仍可看出石壁上鑿出的尖形屋頂痕跡以及固定木檁的圓形石洞。依遺跡看,應是開(kāi)鑿石窟造像在先,建造大殿在后。即建殿時(shí)在造像上部鑿出圓洞及屋頂形狀,而后在其上措建木結構屋頂,將崖上之石佛罩于大殿之內。此舉一可利用石造像作為殿中部分佛像,二可起到保護佛像的作用。
另在摩崖的西北下方,有一較大型石龕,石龕內有小型淺浮雕坐佛像32尊,雕刻水平一般。應為宋以后 (金代) 所雕。龍窩寺石窟摩崖造侶,在規模及雕刻藝術(shù)水平上不及其他著(zhù)名石窟,但其有著(zhù)濃厚的地方風(fēng)格,故也屬石家莊市內一有特色的小型石窟造像。除石窟造像外,較多的古代名人題刻也是龍窩寺的重要文化遺物。由于龍窩寺地處古驛道畔,故歷來(lái) 古人過(guò)此多有題詠并有刻于壁上者。今石窟東北石壁上尚存有明、清時(shí)名人題刻數幀;由于龍窩寺石窟保存有古代石刻佛教造像及諸多古代名人題刻,這些為研究井陘及河北古代雕刻藝術(shù)、佛教藝術(shù)、古驛道歷史等提供了珍貴資料,故被列為石家莊地域內六個(gè)省保古代石窟寺之一。
交通指南
景區地址: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cháng)鎮小龍窩村
乘車(chē)線(xiàn)路:井陘縣乘開(kāi)往平定縣的班車(chē),中途在小龍窩下車(chē)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