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廣福寺

廣福寺
廣福寺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2年),是內蒙古塞北草原重要的-教活動(dòng)中心,歷史上與青海塔爾寺、甘肅拉布楞寺齊名,是漠南佛教圣地,九世班禪大師曾在這里講經(jīng)布道。公元1670年,由歸化席力圖召第四世-阿卜干拉布騰指導設計廟型和規模,制定了建廟方案,并呈報康熙皇帝恩準。公元1702年正式破土施工,模仿歸化席力圖召的建筑模式,采用京、藏兩種風(fēng)格,利用三年零兩個(gè)月的時(shí)間建成了朝克沁獨宮。康熙皇帝為慶賀建廟嘉獎諾內親王,贈送朱墨《甘珠爾經(jīng)》贊禮,賜名該廟為“廣福寺”。用滿(mǎn)、蒙、藏、漢四種文字書(shū)寫(xiě)匾額,并蓋有康熙皇帝御璽。寺內設大-席位,按照黃教法規廣招信徒。該廟很快就成為漠南地區信徒最多、權勢最大的-教圣地之一。因是貝勒王主持興建的廟,當地群眾稱(chēng)“貝勒廟”,漢語(yǔ)音譯“白林廟”。后德王自治時(shí)“蒙政會(huì )”設在此地,取“人杰地靈、百靈相助”的吉祥之志,遂改稱(chēng)“百靈廟”。廣福寺共建有八座殿堂,分五大學(xué)部,即朝克沁拉桑、卻伊拉拉桑、糾德巴拉桑、滿(mǎn)巴拉桑、東音科爾拉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