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cháng)城烽燧遺址
烽燧也叫煙墩或烽火臺,是古代軍事觀(guān)察、通訊的前沿哨所,大部分建在高山頂或川地轉折處。古代凡邊陲、要隘、道路等處,均設置烽燧,屯兵戍守,傳遞軍情,形成獨立而又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如有敵情,夜間放火曰烽,白天摻加狼糞煨煙曰燧(俗稱(chēng)狼煙),故曰烽燧。燃煙舉火和放炮的數目,根據來(lái)敵的多少而定,使千里防線(xiàn)數小時(shí)便知敵情消息。
皋蘭縣地處黃河北岸,歷史上為金城外圍屏障,縣境內烽燧遺址較多,且縱橫交錯,大同小異,目前最早見(jiàn)于文字記載的為明代。皋蘭烽燧大多建在高山地帶,黃土夯筑,呈覆缽形,周?chē)⑼谟蟹烙院緶稀7殪莞浇惺洹⑹赝哌z棄的碗、砂鍋等生活用具的殘片。
皋蘭縣烽燧大體分為以下幾路。北路自蘭州河北鹽場(chǎng)堡起,經(jīng)邵家塘到長(cháng)川后又分道設置,蔡家河、鹿角峴、懸帽塔達靖遠為一路;長(cháng)川、水阜、王家溝、山字墩、五墩、正路至永泰為一路;長(cháng)川、文山、東灣、土龍川、王家灣、麻石面、狼家溝為一路。另外,沿黃河自砂井驛經(jīng)老爺廟、東嶺子、寄馬樁、薛家墩、趙樓溝墩為一路;北圪撻墩、糜不老墩達榆中為一路。縣境內計有烽遂50多處,多為明代建筑。其中西岔鎮8處,黑石川鄉3處,石洞鄉10處,水阜鄉12處,忠和鎮8處,中心鄉5處,什川鎮4處。
皋蘭縣最早的烽燧為糜不老墩烽燧。建于漢代,位于什川鎮接官亭村大陰岔山頂,東北距榆中縣哈峴鄉東灣村約7公里,西北距接官亭村約5公里。烽燧東與榆中縣東灣、西與什川鎮北圪撻、北與榆中縣鹿谷子溝烽燧遙相互應。烽燧黃土夯筑而成,呈覆斗形,外圍有屏障,呈長(cháng)方形,長(cháng)40米,寬30米,障之殘高0.5米與2米之間,底部寬1.5米。烽燧距障之北端10米,墩高10米,頂部5米見(jiàn)方,底部10米見(jiàn)方,夯層厚約0.15米。
現保留最完整的烽燧有高嶺子烽燧和煙洞溝烽燧。
高嶺子烽燧
位于水阜鄉水阜村臭蒿溝垴,東北距水阜村7公里,西距小圈溝1.5公里,南距忠和鎮野馬溝3公里。始建于唐末時(shí)期。此烽燧北接水阜鄉諸烽燧,南連野馬溝烽燧,東望蔡家河烽燧,西見(jiàn)煙洞溝烽燧。烽燧建于高嶺子山頂,黃土夯筑而成,形如覆斗,高7米,頂部3米見(jiàn)方,底部周長(cháng)約10米見(jiàn)方。墩之周?chē)衅秸膱A形臺階三級,各平臺寬約3米,級差約2.5米,一級平臺周長(cháng)約160米,二級平臺周長(cháng)約193米,三級平臺周長(cháng)約333米。
高嶺子烽燧是縣境內現存最壯觀(guān)的一座,今烽燧南部原貌猶存,北部因年久而成陡坡。現為縣級文物保護遺址。
煙洞溝烽燧
位于忠和鎮豐登村(又名煙洞溝)東北的高山上,東南距牟家溝1.5公里,西距豐登村200米,北距236站150米,為明代所建。此墩東與野馬溝、東南與趙樓溝、西南與大墩溝三烽燧相接。現為縣級文物保護遺址。
煙洞溝烽燧建在高山之上,近處有兩級平臺。第一級平臺周長(cháng)200米,寬3米,與第二級平臺差5米,第一級平臺盤(pán)旋而上為第二級平臺。此臺周長(cháng)130米,南面較寬,面積約70平方米,可能是昔日戍卒的住宅。烽燧由黃土夯筑而成,呈覆斗形,高10米,頂部3米見(jiàn)方,底部約為10米見(jiàn)方,夯層厚約0.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