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為泉州知州鄒應龍以來(lái)泉的外國商人資金建成。橋呈東西走向,原結構基礎采用全河床拋填塊石和條石,橋墩為干砌條石,上部結構為石梁,兩側有扶欄,花崗巖梁橋,長(cháng)約150余丈,寬1.4丈,橋墩31個(gè)。造橋時(shí),泉州古城南門(mén)——徳濟門(mén)內有奉祀海神媽祖的天后宮,原名順濟宮,順濟橋因此而得名。順濟橋建成后歷代多有修繕,現僅存部分橋面和橋墩11個(gè),其中西側殘留6個(gè)橋墩及連續的橋面,東側殘留4個(gè)橋墩及部分橋面,中間部分僅余1個(gè)橋墩尚殘存有一定高度,其余橋墩僅在低潮期間可露出部分石塊。順濟橋是古代泉州通往晉江的“孔道”,為研究泉州地區古橋梁發(fā)展歷史和泉州海洋貿易提供了重要史料。
地址:泉州市鯉城區(泉州城城南)晉江江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