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頭市(原達濠區)青藍鹽場(chǎng)下尾的霞美庵,瀕臨大海,創(chuàng )自明朝,已由住持釋宗香(1922-2001.12.9)修建一新,與相鄰的天公廟、媽廟諸文物古跡吸引來(lái)客。
庵所處地理位置,是在明初所設下尾寨,故俗稱(chēng)“下尾庵”,諧音寫(xiě)成“霞美庵”。清初這里是臺灣鄭經(jīng)(鄭成功之子)部將、達濠人邱輝屯兵處之一。
古庵年代久遠,民眾流傳“未有青云巖,先有下尾庵”之諺。青云巖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五月,可見(jiàn)古庵已超400多年歷史了。庵后僧墓記有明泰昌(1620)、崇禎(1628-1644)等年號,在1959年公社化時(shí)因建化工廠(chǎng)需要而被遷往青藍大園埔。天啟元年(1621),青藍河溝池巷下佛堂常受祝融之災,鄉人復建乏力,故將香火請往霞美庵合并,并修葺之,請僧常住,古庵復原。歷史走至1966年至1976年“文革”時(shí),古庵也劫運難逃,佛像被毀,僧人受逐,庵墻倒塌,一片愴然。1981年,曾來(lái)拜佛的汕頭市區福安街七旬老居士鄭枝香(原籍揭陽(yáng)市人),應興隆伯、詹自賢、莊贊坤等鄉老之邀來(lái)幫助修庵。重建了客堂(1981年)、修建了大殿(1983年)、前廳(1986年丙寅),于1997年9月1日獲區宗教局批準為宗教活動(dòng)場(chǎng)所。
今總建筑面積約1千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庵大門(mén)前建一拜亭,第二進(jìn)為大雄寶殿,加兩廂。離海僅約二百米。對面隔江(實(shí)是海)相望,偏右側是鳳崗山村、馬滘村,山前淺海牡丹石,左側是龜山、與似蛇綿延的南山,故有“龍蛇把海口”之說(shuō)。庵門(mén)前左鄰是媽廟(兼祀龍王爺),已于丁丑年(1997)桂月重建一新,面積約300平方米。庵門(mén)兩面內墻,各嵌了幅彩瓷山水國畫(huà),兩面外墻各嵌“地靈人杰”、“物華天寶”大幅彩瓷國畫(huà)。大雄寶殿內,奉敬三如來(lái)佛木雕像,各高米余。兩側陳列十八羅漢木雕像。掛有4對木刻聯(lián)。
該庵還資助保護文物。1997年夏,由各善信樂(lè )捐共近萬(wàn)元,于庵西北約百米處,發(fā)掘出一對清代石馬。它是當地名士周厚洲翰林的守墓品,造于乾隆十八年(1735),由名匠花了近一年雕刻而成,1957年被土掩藏。這次文物重現,為研究古代石雕工藝、民俗文化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