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鎮海堤以抵御海潮,圍墾埭田,造福于民存世,黃石、新度、笏石、北高四鎮69個(gè)村共25萬(wàn)人口,22.5萬(wàn)畝田地受益。可謂歷經(jīng)滄桑,迄今已有1200多年。它是莆田最古老效益最大的古建筑,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鎮海堤原名東甲堤,唐元和元年(806年)由閩浙觀(guān)察使裴次元創(chuàng )建,是在莆田南洋圍墾東北角最易被風(fēng)潮沖毀的土堤外加建石堤3.4公里,自黃石鎮東甲村至遮浪村。
據史載,石堤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拆,堤石用于筑平海、莆禧兩城。此后僅剩土堤,屢修屢毀。清道光七年(1827年),莆人陳池養重修石堤,改稱(chēng)“鎮海堤”。海堤總長(cháng)87.5公里,至今仍是福建省最早最大的海堤,保護著(zhù)興化南洋平原20多萬(wàn)畝良田。
鎮海堤紀念館大廳后墻中央立一祭祀臺,上祀九尊塑像,目前該館被列為愛(ài)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九尊塑像,分述各人功績(jì):
裴次元:唐閩浙觀(guān)察使,首倡建創(chuàng )東甲石堤,從唐元和元年(806年)創(chuàng )建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拆堤石,歷經(jīng)500多年不壞。
黃一道:明興化知府,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原堤基上重修石堤,但未完工就被解官離去,同知譚鎧續修石堤。
陳池養:清進(jìn)士,曾任知縣、知州等職歸里后于道光七年(1827年)徹底重修石堤,畢其功于一役,歷120年,至民國35年(1946年)沖決。
孫爾準:清閩浙總督,支持陳池養修堤,并為奏檄,還鼓勵妻子也為海堤出力。
孫夫人:孫爾準妻子,捐私房錢(qián)筑五頭石碼,并拋雜石11.5萬(wàn)塊護堤遮浪。
華實(shí):英國人,原圣路加醫院(莆田醫院前身)院長(cháng),兼任中國紅十字會(huì )理事長(cháng),創(chuàng )建莆田紅十字會(huì )分會(huì ),民國8年(1919年)秋風(fēng)大作,東甲堤毀壞,華實(shí)主修之,并勒石紀念。
蘇儒善:解放前莆田縣長(cháng),民國35年(1946年)修鎮海堤。
原魯山:原莆田縣長(cháng),1962至1965年任莆田縣南北洋海堤工程指揮部總指揮,修海堤27.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