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仁城垣
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知縣薛球為平叛“姚源之亂”,始筑土城墻,城墻長(cháng)600余丈。嘉靖五年(1526),饒州兵備范轄改設石城。嘉靖壬戌年,江西巡撫令我縣增設城墻,深挖戰壕,歷經(jīng)三年,新城修筑完成,全長(cháng)一千三百三十余丈,紅條石結構,開(kāi)城門(mén)九座,東為青仁門(mén),西為正義門(mén)(云蓋門(mén)),南為歌薰門(mén),北為拱極門(mén),東南面設興賢,云錦兩門(mén),西南有觀(guān)瀾、便民、孟津等三門(mén),其垛石、腰腳、窩鋪等建筑等同府制城垣的規格。經(jīng)明崇禎(1637年)、清康熙(1711年)、乾隆(1736年)、咸末(1855年)年間四次較大型的修茸,至同治二年(1863年)修復的安仁城垣,用紅石厚磚砌成,高為二丈六尺,寬八尺五至八尺六不等。設城樓七座,垛口一千三百三十個(gè)。同治六年(1867年)經(jīng)御史院壽松奏準朝延,獲皇上嘉獎。至清末后期,特別是受日軍轟炸后,破壞慘重。現僅存小南門(mén)至西門(mén)320米長(cháng)的三段殘墻供后人回味。
信息來(lái)源:鷹潭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