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陂大捷舊址—登仙橋位于樂(lè )安縣谷崗鄉登仙橋村。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間,原名叫紅門(mén)橋,是大華山的門(mén)戶(hù)。相傳南宋嘉定年間,白玉蟾夜宿橋頭,有“仰臥紅橋似登仙”的佳話(huà),遂改名為“登仙橋”。此橋歷經(jīng)九百余年滄桑,屢壞屢修,民國元年(1912)被山洪沖毀,1922年當地群眾捐款重建,即現在的亭式單孔拱橋。寬6米,長(cháng)19米,高6米,拱跨17米,全用麻石砌成。橋基建在天然石上,堅固結實(shí);橋中央建“將軍廟”,兩邊通道設有13個(gè)石臺階。登仙橋地勢險要,高山聳立,起伏綿延,形成一條蜿蜓峽谷。1933年2月27日至3月1日,-、-親自指揮中央主力紅軍在黃陂、蛟湖和登仙橋一帶,采取聲東擊西與大兵團伏擊的戰略戰術(shù)。殲滅了敵軍52、59兩個(gè)師,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重大勝利。這便是舉世聞名的“黃陂、登仙橋大捷”。1980年經(jīng)樂(lè )安縣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