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級旅游景區
資中寧國寺始建于東漢建安5年(公元200年),稱(chēng)為“巴蜀第一禪林”,是木棉袈裟的最后歸藏地,歷史上新羅國(現韓國)三太子曾在此修行14年。寧國寺集悠久的歷史和佛教文化于一體,在川內乃至全國都有較大影響力,但在上世紀50年代遭到破壞。為進(jìn)一步弘揚其悠久的歷史和佛教文化,將豐富的歷史和佛教文化資源轉化為歷史和佛教文化資本,更好的向世人展示其恢宏的氣勢,為資中旅游注入新的活力,資中縣于2006年啟動(dòng)寧國寺修復工程,該工程歷時(shí)三年,耗資近千萬(wàn)元。
初建:東漢建安五年始建,初名德純寺。
興盛:
唐代仍名德純寺,武皇武則天賜名“菩提道場(chǎng)”。唐初禪宗分為以神秀為首的北派和以惠能為首的南派,智詵創(chuàng )建的保唐禪派既不依南,也不附北,第—個(gè)將禪宗引入四川,因而寧國寺被后世奉為祖廟,又稱(chēng)“巴蜀第一禪林”。四位保唐禪派的祖師均出自唐朝,為四川乃至中國的佛教-事業(yè)作了重要的貢獻,也是資中寧國寺最興旺的時(shí)代;
宋代正式將德純寺更名為寧國寺;北宋初年,宋太宗御筆親書(shū)“芝草靈芝”懸掛于寺。
南宋初年,寧國寺依然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秦檜為了-,收羅天下“祥瑞”,其中便有資中寧國寺的“芝草蓮理”。
衰落
明朝明英宗天順七年(公元1463)寧國寺重建,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lǐng)張獻忠進(jìn)入四川后(約公元1644年),曾一把火將千年名剎寧國寺燒的干干凈凈。2007年再次重建以前的寧國寺基本保留的就是這個(gè)時(shí)期重建的寺廟結構布局。
由于明朝以后,由于資中禪宗文化的衰落,寧國寺影響力逐漸降低,寧國寺也隨之逐漸衰落,上世紀40年代末此寺曾辟作農業(yè)中學(xué),抗戰時(shí)期民國政府在此處設立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區專(zhuān)員公署,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大量運動(dòng)導致廟內文物大多毀壞;截止至今更因時(shí)代久遠,風(fēng)雨剝蝕,已經(jīng)岌岌可危。
涅槃
為了弘揚佛教文化,興盛資中禪宗旅游,資中縣縣委、縣政府決定恢復寧國寺西蜀名剎的歷史原貌,讓千年古剎重現輝煌。2006年政府出資安置寺內原住村民,征用寺廟周?chē)恋兀藿ㄟM(jìn)寺公路,綠化周?chē)h(huán)境。四川省佛教協(xié)會(huì )副會(huì )長(cháng)、中國當代八大高僧之一、資中人釋清德大和尚葉落歸根,以82歲的高齡毅然而然地擔起了全面修復寧國寺的重任。他集資八百余萬(wàn)元,將五重殿堂全面修復,并于2009年11月11日舉行了寧國寺修復落成慶典和佛像開(kāi)光法會(huì )。這歷盡滄桑的千年古寺,將佛光四射,涅槃重生!
保護范圍:占地范圍外延20米。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東、南、北外延20米,向西外延50米至桐梓灣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