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涇州古城位于涇川縣城附近。據《漢書(shū)》、《涇州志》等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考證,古城始筑于西漢,北周、唐、宋有所補修,沿襲至元。明初廢棄。
古城分內、外兩重。外城在大部分川地和兼山后的山平地,呈不規則長(cháng)方形,東西長(cháng)2400米,南北長(cháng)約1900米。有夯土層城墻(均在兼山后的塬邊上),長(cháng)約500米,高3-10米,其中夾帶墻墩15座,均比墻體突出2.5米。內城區主要在川平地,基本呈長(cháng)方形,東西長(cháng)約1200米,南北長(cháng)約1000米。亦有夯土層城墻(均在兼山根下的平川后),長(cháng)約500米,平均高12米,寬約8米,全被鉆成窯洞,當地人稱(chēng)“城墻窯”。
現存遺跡有共池、鎮海寺、山門(mén)和1座大殿,其他建筑不存。地面遺物有元代鎮海寺蒙文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明代華嚴海印水泉禪寺記碑各1通。出土有北周舍利石函、銅棺、銅錞、舍利瓶、舍利子、玉指環(huán)、醫用銅刀、唐大云寺石函、金銀棺、地宮石門(mén)及金代州印1枚等,還有新石器時(shí)代的陶器、石器及商、周、秦、漢的文物共上百件。
涇州古城規模大,保存較好,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陜甘交界,古絲路必經(jīng)之處),加上內涵豐富的遺物,對研究各代該地區的政治、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具有較高價(ji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