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位于長(cháng)江之濱,距重慶主城72公里。面積237平方公里。素有“天府名鎮”、“川東文化重鎮”盛譽(yù),是重慶市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白沙鎮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末年,就有人口聚居,形成村落,唐朝時(shí)期曾在此興建大圣寺,此后,宋、元、明、清朝代,均在此設建制鎮,民國時(shí)期在此設江津縣第三區署。解放后,這里曾6年作為江津縣人民政府所在地,1980年至今,設白沙鎮人民政府,現為區級鎮。
在《蜀中廣記》、《太平廣記》等卷中考證在唐代時(shí)期白沙就因大圣寺而聲名遠播,由此可見(jiàn)當時(shí)的白沙也有相當程度的繁榮。也成城鎮也說(shuō)不定,但建于何年,規模,格局如何,今也失考。典籍可籍的建鎮年代在北宋前期。由曾肇、李德昌等根據原修于宋真宗趙恒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九域圖》于宋神宗趙項寧年間(1068~1077年)所重修的《元豐九域志》。在卷八記載“雍熙四年,南平縣并入江津。江津,(渝)州南一百二十里,有漢東、伏市、白沙、長(cháng)沙、圣鐘、石羊、玉欄、靈感、石鼓、沙溪、仙池、平灘、石洞、三槌十四鎮”據之可判定,白沙建鎮早則在雍熙四年,即公元987年。距今已有千年之久的歷史。
元朝同設建置鎮,元末明玉珍據蜀,以重慶為都建立大夏政權,把江津改為畿甸邑,白沙鎮隨之而第一次成為“畿甸”之地。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明玉珍之子明升歸順朱元璋,明王朝將白沙鎮改為白沙里。明神宗萬(wàn)歷九年(1581年),在白沙水驛設置水驛,《明會(huì )典》和《讀史方輿紀要》都將白沙水驛與僰溪水驛,漢東水驛,白渡水驛并稱(chēng)為江津的四大水驛。
清代設巡檢司,設建置鎮。發(fā)展到清代中后期以后,它憑仗水驛之利日益凸顯出了區域性的物資集散樞紐作用,不僅成為川東,川南一大水路要津,而且是川黔滇驛道上的一個(gè)重要集鎮。
民國時(shí)期設鎮公所,白沙為江津縣第三公署,白沙更是憑借長(cháng)江水道上興旺的商貿運輸,造就了繁榮的城鎮格局。
1949年11月29日,白沙宣告和平解放。當年12月,即建立江津縣第五區委員會(huì )、第五區人民政府,下轄白沙、三口、幾子、塘河、永興等五個(gè)鄉鎮,區黨委和區政府都設在白沙鎮。1951年4月,江津縣人民政府也移置于白沙鎮,白沙鎮充當了縣治所在地,是江津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直到1956年7月縣政府遷回城關(guān)鎮(即幾江鎮),方恢復到原先地位。縣鎮府遷出次月,白沙撤區設鎮。1957年設白沙鎮人民委員會(huì )。1970年成立白沙鎮革命委員會(huì )。1980年至今,設白沙鎮人民政府,為縣級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