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衛河于徐萬(wàn)倉匯流后至四女寺一段河道成為衛運河。河道長(cháng)157公里,兩岸堤防總長(cháng)320.5公里,是冀、魯兩省邊界河道。左岸途徑河北省館陶縣、臨西縣、清河縣、故城縣;右岸途徑山東省冠縣、臨清市、夏津縣、武城縣。到四女寺樞紐分流入漳衛新河和南運河。
衛運河是典型的復式斷面蜿蜒型半地上河,形成歷史悠久。秦漢時(shí)期稱(chēng)為清河,為黃河故道,因水清而得名;隋唐兩代是永濟渠的一部分,宋代稱(chēng)御河,元代臨清到四女寺成為著(zhù)名京杭大運河的一段,民國后始稱(chēng)衛運河。 臨清衛運河風(fēng)光
建國后,曾三次進(jìn)行擴大治理。1956年河道行洪能力從建國初期的300~400秒立米,提高到800秒立米;1958年又提高到1250秒立米,1963年大水后,按照防御五十年一遇洪水的標準,于1972至1973年再次進(jìn)行了擴大治理,設計行洪流量達到了4000秒立米;擴建改建了四女寺樞紐工程,新建了祝官屯樞紐,兩座樞紐除具備防洪調度功能外,兼有蓄水灌溉及航運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