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讓碑位于大名縣康堤口村南,立于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年),碑青石質(zhì),高4.20米,寬1.43米,厚0.5米。首身一體,碑首雕刻六龍戲蛛,碑額篆題“唐故御史大夫贈工部尚書(shū)長(cháng)沙郡羅讓神道之碑”。碑身陽(yáng)面碑文主要記述羅讓之子羅宏信代樂(lè )彥楨為魏博節度史之事。由朝議大夫、左散騎常侍公乘仁撰文,文林郎、檢校尚書(shū)鄭褒書(shū)并篆額。龜趺深埋地下。現為河北省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羅讓卒于乾符三年(876年),此碑立于龍紀元年(889年),中間相隔13年,名為羅讓神道碑,碑卻記述其子羅宏信之戰功業(yè)績(jì)。唐昭宗因羅宏信的影響,追贈其父羅讓為御使大夫、工部尚書(shū),并與龍紀元年(889年)為其立“羅讓神道碑”。由此可見(jiàn),唐晚期藩鎮割據的事實(shí)。
羅宏信,貴鄉(今大名)。任魏帥樂(lè )彥楨部將,武功、忠義過(guò)人,深得三軍擁戴,在樂(lè )彥楨兵變被殺過(guò)程中,平定了魏博的兵亂,穩定了局勢,被唐皇冊封為“魏博節度觀(guān)察處置、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shū)、右仆射、魏博大都督節度使兼御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