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寧德地區百多種地方風(fēng)味小吃中,光餅是最粗最賤的一種。它的原料僅為面粉、堿面、鹽巴,另加一點(diǎn)芝麻,形狀如銀元般大。與抹了油加了
調料的北京麻醬燒餅、江蘇黃橋燒餅等相比,既無(wú)檔次,又沒(méi)味道。不過(guò),不可小覷它,這光餅還是大有來(lái)頭的。
據福州、寧德府志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民族英雄戚繼光率軍入閩追殲倭寇,不想連日陰雨,軍中不能舉灶,戚繼光便命烤制一種最簡(jiǎn)單的小餅,用麻繩串起掛在將士身上充當干糧,大大方便了作戰殲敵。后來(lái),這小餅流入民間,不但普遍食用,而且還成為祭祀神靈祖先必備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這種小餅叫作“光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