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罐雞起源于清代末年,因用筆筒形瓦罐盛雞蒸制而得名。罐罐雞的選料、用料、制作工藝很講究,風(fēng)味別具一格,頗受四方賓客的贊揚。成為遵義地區的名菜肴,也是宴請客人席中常用的座湯菜。罐罐雞可根據招待不同對象,配以不同的原料。一般只需在砍勻的雞塊中,配入水發(fā)墨魚(yú)、柏松的姜塊、白胡椒、蔥節及食鹽少許,然后裝入罐內,上籠用猛火蒸幾小時(shí)即可。若高級筵席用,還需加鰱魚(yú)、蓮米,名貴藥材"三七"、"天麻"等,不僅雞肉把嫩,湯清味鮮,營(yíng)養豐富,還有祛瘀血、止痛、治頭暈病等功能,是高級的滋補品。在席上,每人一份,吃法講究,很衛生。如用來(lái)作小吃的配湯,則又是一番風(fēng)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