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楓脂染:楓脂染因以牛油和楓香油混合染而得名,是瑤族世代傳承的一種蠟染手工藝品。此工藝的制作主要分布在麻江縣龍山鄉河壩中心村。 該村位于貴州省麻江縣東南部,總面積24平方公里,有30個(gè)自然村寨,總人口3450人,瑤族占88.98%,是該縣最大的瑤族居住地。河壩中心村的楓脂染工藝有別于其它地方的蠟染,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貴州省古老傳統工藝之一。
其工藝制作流程相當復雜。是當地瑤族婦女在自織的白土布上繪上精美的圖案,然后用牛油和楓香油混合(代替蠟),裝在一只小土碗里,置于盆裝的熱草木灰上,灰中埋上少許紅炭火,以保恒溫。待兩種油緩慢融合后,就用竹制小蠟刀(自制)蘸油復涂于畫(huà)好的圖案紋絡(luò )上,待蠟干后,送到當地染匠作坊上色,用沸水將涂在花紋上的楓脂煮脫,然后取回拿到河邊漂洗、陰干,便可出現青底白花,藍底白花,或青底藍花等不同色彩對比鮮明的花紋圖案。圖案形迥各異,色彩調配和諧,優(yōu)美典雅。圖案多以花、草、蟲(chóng)、鳥(niǎo)、魚(yú)等為主。間以幾何紋,雷紋、云紋、鋸齒紋等等,風(fēng)格是粗中有細,布局飽滿(mǎn)而不雜,多采用變形、夸張手法,圖案生動(dòng),變化多樣。特別是采用牛油和楓香油的混合物代替蠟與現在流行的蠟染有所不同。主要是在上色的過(guò)程中,因沒(méi)有蠟的破裂,所以在楓脂染成品上沒(méi)有鬢紋的產(chǎn)生。因此,用此方法制作成的蠟染布圖案清晰,色彩特別鮮明、樸素,并且對比相當強烈,具有獨特的民族風(fēng)格和極高的藝術(shù)價(jià)值。當地的婦女和姑娘們都熱衷于此技藝。
瑤族楓脂染制品被廣泛應用到生活中。染成被面、頭巾、背帶、包被、口水兜、童裝花衣、盛裝、便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