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zèng)糕,旬邑地方食品。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cháng)。據考,甑糕是從我國最古老的“粉糍”演變而來(lái),唐代趨于定型。因為甑糕是用“甑”蒸成的糕,故謂之甑糕。
甑糕的制作工藝較為復雜,原料為江米和大棗。制做時(shí),取一定數量的江米,用涼水浸泡2~4小時(shí),待米心泡開(kāi)后,用清水淘洗干凈,控干水份。另取一定比例的大棗洗凈,備用。先在鐵甑篦上均勻鋪一層棗,取江米的三分之一鋪在棗上,如此反復。最后再均勻鋪一層棗,在棗上蓋一層白布,加上鍋蓋,即可燜蒸。蒸燜過(guò)程中,火功和添水十分重要,初用旺火猛燒,間隔30分鐘向米上澆灑少許的溫水,一小時(shí)后用文火蒸燜,約3~5小時(shí)即成。制做成的甑糕,米棗交融,色澤鮮潤,綿、粘、甜,棗香撲鼻。食之則香甜如蜜,沁人肺腑,回味無(wú)窮。
信息來(lái)源:旬邑縣文物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