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寢臺位于廣饒縣城東北15公里的花官鄉桓臺村南,西距樂(lè )安故城4公里,南面約0.5公里處是小清河,往西3.5公里是東辛公路。柏寢臺,據《漢書(shū)》顏師古注,是“以柏木為寢室于臺之上也”,故而得名。柏寢臺系以人工土筑而成。《史記?孝武本紀》載:“漢武帝有故銅器,問(wèn)少君,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于柏寢。已而驗其刻,果齊桓公器。”據此可知,柏寢臺至遲建于齊桓公十年(前676),距今已有2600余年的歷史。
柏寢臺原稱(chēng)路寢,是齊侯的行宮。《左傳》記載:經(jīng)二十有六年(前516),齊侯與晏子坐于路寢,公嘆曰:“美哉,室!其誰(shuí)有此乎?”《韓非子》中也有記載:齊景公與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寢之臺而還望其國,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史記?齊太公世家》中也有記述:齊景公三十二年(前516),彗星現。景公坐柏寢,嘆曰:“堂堂!誰(shuí)有此乎?”《晏子春秋》中記載:“景公宿于路寢之宮。”又據明嘉靖《山東通志》載:“齊桓公曾盟諸侯于此,故稱(chēng)桓公臺。”
此臺平面近似方形,1995年4月,廣饒縣博物館對柏寢臺進(jìn)行了全方位的考古鉆探和局部發(fā)掘,發(fā)現臺基東西長(cháng)180米,南北寬150米,總面積2.7萬(wàn)平方米。此臺自下而上均為夯筑,每層夯土厚約16厘米,東部較矮處有48層,約8米。夯層均勻,夯面平整,夯窩呈饅頭形。從臺周?chē)臄嗝嬗^(guān)察,臺南面、西面有較大面積的修筑痕跡,夯層中有較多龍山、商周和漢代的陶片,據此可以判斷,周?chē)赡苡旋埳轿幕z址或商周文化遺址;另外,還在臺頂上采集到了不少戰國至漢代的筒瓦、板瓦及花紋磚等建筑構件。
相傳,柏寢臺最初高3丈,方圓10大畝(今40畝),臺上殿宇壯觀(guān),松柏蒼翠,是文人墨客的游覽圣地。2600多年來(lái),柏寢臺歷經(jīng)風(fēng)侵雨蝕,烽火狼煙,然遺跡猶存。現臺高約6米,東西長(cháng)160米,南北寬120米,總面積1.92萬(wàn)平方米,1985年公布為市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公布為省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