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王母廟北的虎山公園,原稱(chēng)小蓬萊,澗深幽景秀美,1956年建虎山水庫,形成了一個(gè)山麓平湖。1960年在湖西畔建成了雙束碑亭。湖東有因清乾隆皇帝曾在此射虎而得名的虎山。
清人趙國麟《云月硯軒日記》載:“乾隆十三年三月初一,皇上下岱至東眼光殿前行圍殺虎。”山巔原有眼光殿,祀眼光奶奶,民國年間毀。1988年始建,1989年竣工開(kāi)放,建成了以湖為中心創(chuàng )建虎山公園。湖西南是兒童游樂(lè )園,有石雕十二屬相;北為由長(cháng)廊相隔的游泳池;東為動(dòng)物園,山巔建高閣與西北側的梳洗亭相對,東北角望岳亭與西南隅鴛鴦亭相望。湖光山色與亭臺樓閣相映生輝,使游人不覺(jué)沉醉其中。
在兒童游樂(lè )區里有慣性滑車(chē)、高架車(chē)、碰碰車(chē)、溜冰、飛船、生肖轉盤(pán)、戰斗機等游樂(lè )設施,使小朋友們樂(lè )而忘返。虎山公園南坡山坳叫燈盞塢,塢中藏有古寺--常樂(lè )講寺,系市區之大剎,原建于清道光年間,毀于“-年代”。1990年善男信女自愿捐資重建后,大雄寶殿、禪房已煥然一新。寺后還有清心泉,泉水清洌。從虎山公園向西南行,至岙底楊村,遇前溪,循溪上行,進(jìn)入西山峽谷。這里綠樹(shù)成蔭,溪流清澈,建有石景景區,景區沿溪設有游泳池、瀑布、小木屋、涼亭等。亦有古稱(chēng)“十八道地”的,因溪流回旋而下,沖出了高高低低十八個(gè)灘地而得名。溪的南北各有獅子巖,如兩獅對視,上有飛水巖跳珠濺玉,下有瀑布如簾,潭水澄碧。山麓遍植綠竹、杉木,且有桃林成片,因此游人不絕。
虎山公園占地60畝,園內有王母池和虎山水庫,新建的有游泳池及長(cháng)廊、虎山閣及長(cháng)廊、望岳亭、牡丹亭,游樂(lè )項目有兒童樂(lè )園、動(dòng)物園等。公園依山傍城,青山碧水,閣橋廊亭相稱(chēng),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huà),是泰城市民和游人避暑休息的勝地。乘3路公共汽車(chē)可到達。特色公園依山傍城,青山碧水,閣橋廊亭相稱(ch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