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瓦普,又稱(chēng)熱瓦甫、拉瓦波、喇巴卜。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彈弦樂(lè )器。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傳創(chuàng )制于十四世熱瓦普紀。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樂(lè )師史》中記載,熱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 民間流傳的喀什熱瓦普,全長(cháng)130厘米。
熱瓦普,又稱(chēng)熱瓦甫、拉瓦波、喇巴卜。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彈弦樂(lè )器。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傳創(chuàng )制于十四世紀。清代被列入宮廷的回部樂(lè )。《律呂正義后編》(公元1746年成書(shū))收錄稱(chēng)喇巴卜。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樂(lè )師史》中記載,熱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
民間流傳的喀什熱瓦普,全長(cháng)130厘米。音箱呈半球形,用整塊桑木挖制,面部蒙羊皮或驢皮。琴頭的弦槽部位向后呈直角彎曲。琴桿上纏有二十八個(gè)絲弦品位。琴桿與音箱連接處兩側各設一彎角。琴桿、音箱上鑲有駝骨、貝殼等裝飾。張一條主奏弦和四至六條共鳴弦,均用鋼絲弦。主奏弦定弦c1,四條共鳴弦定弦e、A、d、g,六條共鳴弦定弦#f.B、e、A、d、g或B、e、E、A、d、g。音域約兩個(gè)八度。
發(fā)展歷史
公元14世紀,國內外民族文化交流廣泛開(kāi)展,維吾爾族人民在原有民間樂(lè )器的基礎上, 吸收外來(lái)樂(lè )器,創(chuàng )制出一些新樂(lè )器,喀什熱瓦普就是維吾爾族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在民間一直盛傳不衰。到了清代,熱瓦普被列入宮廷回部樂(lè )(即維吾爾族音樂(lè ))中,并以喇巴卜、喇叭卜之名載入史冊。成書(shū)于公元1746年的清《律呂正義后編》(卷四十五)《回部樂(lè )技》 載:“司胡撥一人,回名喇巴卜。”清《皇朝禮器圖式》附有其圖。《清史稿》(卷一一) 載:“喇叭卜,絲弦五、鋼弦二,木柄通槽,槽形如半瓶,下冒以革。曲首鑿空納絲弦,以五軸綰之,左二右三,曲首右側以?xún)奢S綰鋼弦。用手冒撥指,或木撥彈絲弦,應鋼弦取聲。”在公元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寫(xiě)的《樂(lè )師史》 (古維文手抄本)中,敘述了十七位藝人創(chuàng )作的“木卡姆”流行情況,據藝人講:熱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20世紀30年代,上海民族器樂(lè )演奏社團大同樂(lè )會(huì ),曾參照歷史資料制作了一套我國民族樂(lè )器,包括古代樂(lè )器和少數民族樂(lè )器,其中就有喇巴卜兩件,并且還做了一些改革嘗試,原形制的七條琴弦,有五條絲弦、兩條鋼弦,樂(lè )會(huì )制作的喇巴卜只張了五條絲弦。喀什熱瓦普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并在北疆地區也有流傳,它在工藝、音質(zhì)和演奏諸方面,都較以前有了較大的發(fā)展。
如果說(shuō)“彈撥爾”是一種能奏出極富有魔力的樂(lè )器,那么“熱瓦甫”這種樂(lè )器就是最為普及的樂(lè )器了。 熱瓦普,又稱(chēng)拉瓦波、喇巴卜。產(chǎn)生于公元14世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的《樂(lè )師史》中記載,熱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它不但是維吾爾族喜愛(ài)的樂(lè )器,也是塔吉克族和烏孜別克族等少數民族所喜愛(ài)的彈撥樂(lè )器。
熱瓦普-種類(lèi)
維吾爾族的熱瓦甫種類(lèi)很多,分為喀什熱瓦甫、新型熱瓦甫、多朗熱瓦甫和牧羊人熱瓦甫等。喀什熱瓦甫因流行于喀什一帶而得名,它發(fā)出的聲音柔和,音量雖較小,音色卻委婉細膩。 歡樂(lè )的節日人們彈起喜愛(ài)的熱瓦甫新疆的塔吉克族把熱瓦甫稱(chēng)為“熱布卜”,是塔吉克族人民使用最普遍的彈弦樂(lè )器。主要流傳于新疆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及鄰近的莎車(chē)、澤普、葉城和皮山等地。熱瓦甫多用杏木制成,與維吾爾族的多朗熱瓦甫相似,全長(cháng)7O厘米,比熱瓦甫稍短、粗,琴箱較大、呈扁圓形,主要以牛、馬或驢皮蒙面。演奏時(shí)用杏木、梨木、牛角或化學(xué)拔片彈奏音樂(lè ),演奏出的樂(lè )曲音色豐富,音響旋律多變,所以常用于合奏及獨奏。(此外,塔吉克族還有一種專(zhuān)供兒童彈奏的小型的熱布卜,叫做“熱布卜喬”。)